冶金工程系简介

冶金工程系是由中科院资深院士徐采栋教授于1958年原贵州工业大学建校时领导组建的,下设“有色金属冶金”和“钢铁冶金”两个本科专业,后结合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要求于1998年将两个本科专业整合为冶金工程专业。1990年获有色金属冶金硕士学位授予权;2002年获冶金工程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;2006年获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,下设有色金属冶金、冶金物理化学、钢铁冶金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。

本专业自1958年开始招生,已为社会培养本科毕业2000多人,现有在校学生人数460多人。
冶金工程系近五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及省部级、企业合作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,科研经费累计达到2000多万元;本专业自2010年以来,获得省部级及行业协会各类奖项10余项,其中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1项,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1项,中国石油与化工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1项,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,并获得贵州省专利金奖1项;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余项,发表SCE/EI收录学术论文20余篇。

发展历程

冶金工程系是由中科院资深院士徐采栋教授于1958年原贵州工业大学建校时领导组建的,下设“有色金属冶金”和“钢铁冶金”两个本科专业,后结合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要求于1998年将两个本科专业整合为冶金工程专业。1990年获有色金属冶金硕士学位授予权;2002年获冶金工程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;2006年获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,下设有色金属冶金、冶金物理化学、钢铁冶金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。本专业自1958年开始招生,已为社会培养本科毕业2000多人,现有在校学生人数460多人。

  • 冶金工程系组建 1958
  • 1990 有色金属冶金硕士点
  • 冶金工程工程领域硕士点 2002
  • 2006 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
  • 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 2011
  • 2015 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

平台建设

科研平台:贵州省冶金工程与过程节能重点实验室

是2014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厅审批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。

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:

1.冶金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:高效率、低能耗冶金新技术,冶金减排新技术,中低温余热利用技术;

2.复合共生矿的金属元素分离与高效利用:高磷鲕状磁铁矿冶金过程反应机理,复杂难处理铝土矿中杂质元素的脱出与冶金过程反应机理,磷矿伴生稀土元素的分离提取;

3.冶金过程新工艺与新技术:精品钢冶金新工艺与新技术,海绵钛冶炼过程关键技术开发,锰冶金新工艺与新技术。

学科平台:冶金工程贵州省特色重点建设学科

是2015年获得贵州省教育厅审批建设的省级特色重点学科。

学科特色:

1.学科方向特色:已形成基础稳固的有色金属冶金、钢铁冶金、冶金物理化学三个学科方向,十三五期间发展生物冶金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、互联网+冶金等新学科方向。

2.人才培养特色:科研促进教学,加强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,扩大校企、国内、国际高校联合培养。

3.服务地方经济特色: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良好业绩,近几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亿多元。

教学平台:贵州大学冶金实验中心

主要由湿法冶金实验室、火法冶金实验室、有色冶金实验室、元素分析实验室、腐蚀与防护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组成,承担了我院冶金工程、新能源两个专业的实验教学和全校冶金类公共课程实验教学,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性开放实验教学等,同时也为校内外相关专业的专业技能培训提供服务。

创新团队:贵州省氧化铝生产工艺与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

是2015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厅审批建设的省级创新人才团队。团队现有成员17人,其中核心成员6人,企业成员3人。

主要研究内容:

1.复杂难处理铝土矿冶金过程基础理论:高硫铝土矿碱溶过程硫的反应机理及对设备材质的腐蚀行为,高钛铝土矿碱溶过程钛的反应行为及结疤机理;

2.氧化铝生产过程新技术与新工艺:高硫铝土矿的高效脱硫方式方法,两段氧化脱除有机物的工艺条件优化,高铝粉煤灰盐酸分解-酸法解析生产无水氯化铝新技术;

3.氧化铝生产过程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:氧化铝生产工艺过程中低温余热的回收利用技术,赤泥的综合利用研究

学科发展思路

  •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的,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学科人才团队
  • 坚持以平台建设为依托,进一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
  • 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,加大成果转化力度
  • 坚持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契机,提高学科知名度和影响力